一、RDD持久化 (一)引入持久化的必要性 Spark中的RDD是懒加载的,只有当遇到行动算子时才会从头计算所有RDD,而且当同一个RDD被多次使用时,每次都需要重新计算一遍,这样会严重增加消耗。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同一个RDD,可以将RDD进行持久化。 Spark中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可以将某个RDD中的数据保存到内存或者磁盘中,每次需要对这个RDD进行算子操作时,可以直接从内存或磁盘中取出该RDD的持久化数据,而不需要从头计算才能得到这个RDD。 (二)案例演示持久化操作 1、RDD的依赖关系图 读取文件,进行一系列操作,有多个RDD,如下图所示。

2、不采用持久化操作 在上图中,对RDD3进行了两次算子操作,分别生成了RDD4和RDD5。若RDD3没有持久化保存,则每次对RDD3进行操作时都需要从textFile()开始计算,将文件数据转化为RDD1,再转化为RDD2,最终才得到RDD3。

查看要操作的HDFS文件

以集群模式启动Spark Shell

按照图示进行操作,得RDD4和RDD5

查看RDD4内容,会从RDD1到RDD2到RDD3到RDD4跑一趟

显示RDD5内容,也会从RDD1到RDD2到RDD3到RDD5跑一趟

3、采用持久化操作 可以在RDD上使用persist()或cache()方法来标记要持久化的RDD(cache()方法实际上底层调用的是persist()方法)。在第一次行动操作时将对数据进行计算,并缓存在节点的内存中。Spark的缓存是容错的:如果缓存的RDD的任何分区丢失,Spark就会按照该RDD原来的转换过程自动重新计算并缓存。

计算到RDD3时,标记持久化

计算RDD4,就是基于RDD3缓存的数据开始计算,不用从头到尾跑一趟

计算RDD5,就是基于RDD3缓存的数据开始计算,不用从头到尾跑一趟

二、存储级别 (一)持久化方法的参数 利用RDD的persist()方法实现持久化,向persist()方法中传入一个StorageLevel对象指定存储级别。每个持久化的RDD都可以使用不同的存储级别存储,默认的存储级别是StorageLevel.MEMORY_ONLY。 (二)Spark RDD存储级别表 Spark RDD有七种存储级别 存储级别 说明 MEMORY_ONLY 将RDD存储为JVM中的反序列化Java对象。如果内存不够,部分分区就不会被缓存,并且在每次需要这些分区的时候都会被动态地重新计算。此为默认级别。 MEMORY_AND_DISK 将RDD存储为JVM中的反序列化Java对象。如果内存不够,就将未缓存的分区存储在磁盘上,并在需要这些分区时从磁盘读取。 MEMORY_ONLY_SER 将RDD存储为序列化的Java对象(每个分区一个字节数组)。这通常比反序列化对象更节省空间,特别是在使用快速序列化时,但读取时会增加 CPU负担。 MEMORY_AND_DISK_SER 类似于MEMORY_ONLY_SER,但是溢出的分区将写到磁盘,而不是每次需要对其动态地重新计算。 DISK_ONLY 只在磁盘上存储RDD分区。 MEMORY_ONLY_2 与MEMORY_ONLY 相同,只是每个持久化的分区都会复制一份副本,存储在其他节点上。这种机制主要用于容错,一旦持久化数据丢失,可以使用副本数据,而不需要重新计算。 MEMORY_AND_DISK_2 与MEMORY_AND_DISK相同,只是每个持久化的分区都会复制一份副本,存储在其他节点上。这种机制主要用于容错,一旦持久化数据丢失,可以使用副本数据,而不需要重新计算。 在Spark的Shuffle操作(例如reduceByKey()中,即使用户没有使用persist()方法,也会自动保存一些中间数据。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节点洗牌的过程中失败时重新计算整个输入。如果想多次使用某个RDD,那么强烈建议在该RDD上调用persist()方法。 (三)如何选择存储级别 选择原则:权衡内存使用率和CPU效率 如果RDD存储在内存中不会发生溢出,那么优先使用默认存储级别(MEMORY_ONLY),该级别会最大程度发挥CPU的性能,使在RDD上的操作以最快的速度运行。 如果RDD存储在内存中会发生溢出,那么使用MEMORY_ONLY_SER并选择一个快速序列化库将对象序列化,以节省空间,访问速度仍然相当快。 除非计算RDD的代价非常大,或者该RDD过滤了大量数据,否则不要将溢出的数据写入磁盘,因为重新计算分区的速度可能与从磁盘读取分区一样快。 如果希望在服务器出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,那么可以使用多副本存储级别MEMORY_ONLY_2或MEMORY_AND_DISK_2。该存储级别在数据丢失后允许在RDD上继续运行任务,而不必等待重新计算丢失的分区。其他存储级别在发生数据丢失后,需要重新计算丢失的分区。 (四)persist()与cache()的关系 查看两个方法的源码 /**

在第一次行动操作时持久化RDD,并设置存储级别,当RDD从来没有设置过存储级别时才能使用该方法 / def persist(newLevel: StorageLevel): this.type = { if (isLocallyCheckpointed) { // 如果之前已将该RDD设置为localCheckpoint,就覆盖之前的存储级别 persist(LocalRDDCheckpointData.transformStorageLevel(newLevel), allowOverride = true) } else { persist(newLevel, allowOverride = false) } } /*持久化RDD,使用默认存储级别(MEMORY_ONLY) */ def persist(): this.type = persist(StorageLevel.MEMORY_ONLY)

/**

持久化RDD,使用默认存储级别(MEMORY_ONLY) */ def cache(): this.type = persist()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从上述代码可以看出,cache()方法调用了无参的persist()方法,两者的默认存储级别都为MEMORY_ONLY,但cache()方法不可更改存储级别,而persist()方法可以通过参数自定义存储级别。 (五)案例演示设置存储级别 在net.huawei.rdd根包里创建day05子包,然后在子包里创建SetStorageLevel对象

package net.huawei.rdd.day05

import org.apache.log4j.{Level, Logger} import org.apache.spark.storage.StorageLevel import org.apache.spark.{SparkConf, SparkContext}

/**

功能:设置存储级别 作者:华卫 日期:2023年05月06日 / object SetStorageLevel { def main(args: Array[String]): Unit = { // 创建Spark配置对象 val conf = new SparkConf() .setAppName(“SetStorageLevel”) // 设置应用名称 .setMaster("local[]") // 设置主节点位置(本地调试) // 基于Spark配置对象创建Spark容器 val sc = new SparkContext(conf) // 去除Spark运行信息 Logger.getLogger(“org”).setLevel(Level.OFF) Logger.getLogger(“com”).setLevel(Level.OFF) System.setProperty(“spark.ui.showConsoleProgress”, “false”) Logger.getRootLogger().setLevel(Level.OFF) // 读取HDFS文件,得到rdd val rdd = sc.textFile(“hdfs://master:9000/park/words.txt”) // 将rdd标记为持久化,采用默认存储级别 - StorageLevel.MEMORY_ONLY rdd.persist() // 无参持久化方法 // 对rdd做扁平化映射,得到rdd1 val rdd1 = rdd.flatMap(_.split(" ")) // 将rdd1持久化到磁盘 rdd1.persist(StorageLevel.DISK_ONLY) // 将rdd1映射成二元组,得到rdd2 val rdd2 = rdd1.map((_, 1)) // 将rdd2持久化到内存,溢出的数据持久化到磁盘 rdd2.persist(StorageLevel.MEMORY_AND_DISK) // 第一次行动算子,对标记为持久化的RDD进行不同级别的持久化操作 println(“元素个数:” + rdd2.count) // 第二次行动算子,直接利用rdd2的持久化数据进行操作,无须从头进行计算 rdd2.collect.foreach(println) } }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运行程序,查看结果

三、利用Spark WebUI查看缓存 最好重启Spark Shell

(一)创建RDD并标记为持久化 执行命令:val rdd = sc.parallelize(List(56, 67, 32, 89, 90, 66, 100))

(二)Spark WebUI查看RDD存储信息 浏览器中访问Spark Shell的WebUI http://master:4040/storage/查看RDD存储信息,可以看到存储信息为空

执行命令:rdd.collect,收集RDD数据

刷新WebUI,发现出现了一个ParallelCollectionRDD的存储信息,该RDD的存储级别为MEMORY,持久化的分区为8,完全存储于内存中。

单击ParallelCollectionRDD超链接,可以查看该RDD的详细存储信息

上述操作说明,调用RDD的persist()方法只是将该RDD标记为持久化,当执行行动操作时才会对标记为持久化的RDD进行持久化操作。

执行以下命令,创建rdd2,并将rdd2持久化到磁盘

刷新上述WebUI,发现多了一个MapPartitionsRDD的存储信息,该RDD的存储级别为DISK,持久化的分区为8,完全存储于磁盘中。

(三)将RDD从缓存中删除 Spark会自动监视每个节点上的缓存使用情况,并以最近最少使用的方式从缓存中删除旧的分区数据。如果希望手动删除RDD,而不是等待该RDD被Spark自动从缓存中删除,那么可以使用RDD的unpersist()方法。

执行命令:rdd.unpersist(),将rdd(ParallelCollectionRDD)从缓存中删除

文章来源

评论可见,请评论后查看内容,谢谢!!!评论后请刷新页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