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网上忽然火起来一个梗叫做“新型不孝”。

一种“新型不孝”正在蔓延,父母一无所知,孩子却已经泪流满面。

“有些父母紧衣缩食了大半辈子,供孩子读书,认为自己的任务也完成了,老以为孩子在大城市挖了金矿。”

“农村老人以为孩子在城市,钱都是大风刮来的。”

原来,新型不孝指的是:

一些父母紧衣缩食大半辈子,终于看孩子走进职场,以为完成了任务,等着孩子衣锦还乡,扬眉吐气。

他们却不知道,那些没资本、没背景的孩子,上班要看老板的脸色,租房要看房东的脸色,他们打拼很辛苦,赚钱不容易,是处在鄙视链最末端的一群人。

这样一来,矛盾就产生了。

一方面,孩子觉得委屈:

“为什么身边的好多同事,毕业候家里买了房子、车子,工作靠家近,没有房贷、车贷,工作没压力,生活很轻松,而自己不仅工作压力大,还要应付家里各种突发情况,两头都让自己焦头烂额,身心俱疲。”

另一方面,爸妈心里也有落差:

“为什么我们含辛茹苦,把你养大,到头来反成了白眼狼,除了在亲朋好友面前偶尔炫耀以外,家里有事也帮不上忙,回馈也那么少。”

贫寒人家的孩子,一方面要面对生存的负担,又要承受来自孝道报恩的压力,自己本身实力就不够,经济也不宽裕,面对双重压力,也就谈不上幸福可言。

看过一句话“凭什么辛苦读书二十几年,就能超过别人三代人的努力。”

这话很刺耳,但是很现实。

我们习惯于做一件事,一定要有一定的收获,这种功利性思维要不得。

从小到大都这样过来的,看了一部电影,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,出门去旅游,回来谈一谈感想,送孩子学兴趣班,一定要拿到什么证书吗,心里才平衡,读了这么多年书,一定要赚多少钱,回馈多少,书才没白读。

我们一直被这种思想左右,以至于我们在做一件事时,自始至终带着包袱,我们学学得不开心,玩玩得不踏实。

对于新型不孝,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改变命运,自己尽力就好,父母那边通情达理最好,不理解,慢慢沟通,带出去走走,时间会抹平一切。

和解是解决一切矛盾的良药,孩子努力尽力就好,父母通情达理。

我谈一谈我自己的人生经历。

25年前,我念小学。

我住在赣北一个山坳里,那时候念小学要走5、6公里的路。

春秋天,天气还算凉爽,夏天和冬天,滋味则不好受。

冬日一早,母亲把我的小火桶铺了一层黑炭,喝完粥,吃了些馒头,母亲把我的搪瓷饭盒饭菜塞得鼓鼓的,下面盛满了饭,用搪瓷勺压实,上面浇上一层肉汁,夹几块红烧肉,给我捎上当午饭。

大一点,念初中,学习有些吃紧,身体也跟不上,经常感冒发烧。

为了让我吃得好点,母亲起早贪黑的劳作,从田里到菜园里外忙个不停,养小鸡,种菜,种田,记忆里家里的蔬菜不缺,鸡蛋也吃不完。

后来母亲经人介绍去了一家帽子厂。

一天要做10个小时的活,有时厂里忙起来,还要上夜班。

由于长时间加班,厂里油水也不好,一时加夜班没忍住打了瞌睡,不小心手被缝纫机给绞到了,流了一滩血,断了一截,到了医院缝了好几针也没救回来。

望着母亲割断了的手指,我内心不禁酸楚,眼泪忍不住地流了下来。

我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,改变贫穷的命运,给母亲一个好日子。

那个时候心里,只要有了妈妈,就拥有了全世界。

后来我终于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高中,当年同村中考上高中的也就3、4个人。

后来,通过自己的努力,又考上了大学。

如今,我在一家体制单位上班,往日的贫苦生活早已不再,有了孩子,买了房和车。

父母,现在有点退休金,没事帮我带带小孩,享受天伦之乐。

这个日子,以往是不敢想的。

有空我就带老人出去走走,给他们买了智能手机,接触点新鲜资讯,其实,我们与上一代人的矛盾,就是那么一层膜,大家都做一点实事,其实还是可以沟通的。

做点什么,去改变一些,不光是自己,还有对父母的关心,不只是金钱,还有耐心。

链接:http://events.jianshu.io/p/05a83f90efa4

 

查看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