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结一下ES6为 javascript中的 对象/数组/函数 这JS三巨头所提供的更简洁优雅的书写方式,以及扩展的API。

【前言】本文“严重参考” 自阮一峰老师写的ES6文档,在此我郑重感谢他沉默无声的帮助

 

总结一下ES6为 javascript中的 对象/数组/函数 这JS三巨头所提供的更简洁优雅的书写方式,以及扩展的API。

对象篇

属性名简洁表示法, 当对象的属性名和作为属性值的变量名名称相同时,可只写属性名

var name = "彭湖湾"

var obj = { name: name }

可简写为

 

var name = "彭湖湾"

var obj = { name }

 

如果对象的属性是函数,可简写为类似于“函数声明”的形式:

var obj = {

methods: function () {}

}

可简写为

 

var obj = {

methods () { // ...

}

}

 

 

 

对象字面量的属性名表达式

以前你只能对单一的对象属性使用表达式:obj['a' + 'b'] = value现在你可以在一个对象字面量里对属性名使用表达式:

var obj = {

['a' + 'b']: value

}

 

Object.assign(target, source1, source2 ....) 可把source1,source2等第二个参数以后的对象合并到target

1.规则是对于同名属性, 后面的对象会覆盖前面的,如source1覆盖target, source2会覆盖source1

 

var target = { a: 1, b: 1 };

var source1 = { b: 2, c: 2 };

var source2 = { c: 3 };

Object.assign(target, source1, source2);

target // {a:1, b:2, c:3}

 

 

 

2. Object.assign的合并功能仅止于第一层属性,也就是说, 如果两个合并对象(如source1和source2)有一个第一层的同名属性,并且这个属性也是个有属性的对象,那么Object.assign不会“进入”位于第二层的属性对象,对其属性进行合并,而是简单地用后面对象的第一层属性替代前面对象的第一层属性

var target = { a: { b: 'c', d: 'e' } }

var source = { a: { b: 'hello' } }

Object.assign(target, source)

结果是

{ a: { b: 'hello' } }

不是

 

{ a: { b: 'hello', d: 'e' } }

 

 

 

遍历属性对象的几个API对比:

1.for...in 遍历对象自身属性和原型中的属性, 且要求是可枚举属性2. Object.keys(obj),返回一个数组, 遍历自身属性, 不包括原型属性, 且要求是可枚举的3. Object.getOwnPropertyNames(obj) 返回一个数组,遍历自身属性, 不包括原型属性, 且不要求是可枚举的4.Object.values(): 和Object.keys(obj)类似,不过遍历的是属性值5.Object.entries() 和Object.keys(obj)类似,不过遍历的是属性名/值对,返回一个二维数组:[ ["key1", "value1"], ["key2", "value2"] ]

关键对比

1.for...in 和Object.keys(obj)/Object.getOwnPropertyNames(obj), 前者取得原型中的属性,后两者不取2.Object.getOwnPropertyNames(obj) 和Object.keys(obj), 都是只返回遍历自身属性组成的数组,前者无论是否可枚举都返回, Object.keys(obj)只返回可枚举属性3.Object.keys(obj) , Object.values(), Object.entries() 分别遍历对象的键, 值,键值对

数组篇

Array.of 将一组参数作为数组元素组成数组, 如

Array.of(1, 2, 3) // [1,2,3]

 

出现原因: 弥补Array构造函数的不足:

Array构造函数因为接收参数的不同行为表现差异非常巨大1. 当接收一个参数的时候,它会以为你传的是数组的长度,从而创建一个对应长度的“空”数组

Array(3) // [, , ,]

2. 当接收多个参数的时候,它会以为你传的是数组元素, 从而创建一个指定数组元素的数组

Array(1, 2, 3) // [1, 2, 3]

Array.from将两类对象都转为数组

1类数组对象(如函数内部的arguments,DOM操作产生的NodeList集合)2 ES6新增加的Set对象, Map对象都转为真正的数组

转化类数组对象

function foo() {

var args = Array.from(arguments);

// arguments从对象变成了数组

}

转化ES6新增加的Set对象, Map对象

let namesSet = new Set(['a', 'b'])

Array.from(namesSet) // ['a', 'b']

find方法,用于在一个数组中找到第一个符合条件的数组元素

[1, 2, 3, -1].find((n) => n < 0)

// -1

ES5中我们可能会使用IndexOf方法来寻找一个特定的元素,但它的局限性在于indexof只能以数组元素的值作为查找条件,而find方法则更加灵活, 它提供了一个以数组元素为参数的函数供你做更加灵活的操作,并取得第一个返回true的数组元素

fill方法, 通过array.fill(value), 可以将array数组的所有值都写为value

一般可以用于初始化空数组:

new Array(4).fill(1)

// [1, 1, 1,1]

includes方法 检测数组中是否含有某个元素, 返回true或者false

【注意】array.indexOf(数组元素) === -1 这个常用于判断条件的表达式可以用 includes方法去替代

[1, 2, 3].includes(2) // true

[1, 2, 3].includes(4) // false

函数篇

函数参数在ES6下可以设置默认值

function log(x, y = 'World') {

console.log(x, y);

}

log('Hello') // Hello World

rest 参数

可以通过“...”的运算符把接收到的函数参数合为数组放入紧跟“...”的变量中

function fn(...args) {

}

fn(1, 2, 3) // 此时 args = [1,2,3]

【注意】 函数的reset参数可以看做是扩展运算符的“逆运算”

name属性

函数可取name属性

function fn() {}

fn.name // "fn"

箭头函数

ES6引入了箭头函数,它有几大作用:1. 使我们能通过一种更为简洁的方式书写函数2. 箭头函数绑定了this对象, 减少了this绑定丢失所造成的麻烦

 

在javascript中, 大多数变量的查找的都是静态的,而不是动态的, 或者说是变量所在的作用域是定义时候决定的,而不是运行时决定

但this却恰好相反, this的绑定是动态的, 是运行时决定的, 这有时候就导致了让人苦恼的this绑定丢失问题

 

 

用一段代码展示一下普通函数(相比于箭头函数)所存在this绑定丢失的问题

function foo() {

setTimeout( function () {

console.log('id:', this.id);

}, 100);

}

var id = 21;

foo.call({ id: 42 });

// id: 21

 

为什么输出的是21不是42呢? 因为setTimeout里的函数是异步执行的,当调用foo.call({ id: 42 })的时候setTimeout里的函数并没有立即得到执行,

所以setTimeout()调用的时候,它运行在与所在函数完全分离的执行环境上。这时候this指向的是window,而不是{ id: 42 } (在 ES6严格模式下是undefined)

 

但箭头函数的this是静态绑定的, 所以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:

 

function foo() {

setTimeout(() => {

console.log('id:', this.id);

}, 100);

}

var id = 21;

foo.call({ id: 42 });

// id: 42

 

如果园友看到这里了, 那么请容我道个歉, 在这篇文章里, 其实多处“参考”了《ES6入门》中的例子, 比起自己亲手写的代码,多少可能会让读者们感到有些难理解,因为这几天实在挺累的,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些心力不足,见谅。

 

 资料来源:

1.  MDN  https://developer.mozilla.org/zh-CN/

2.  ECMAScript 6入门 http://es6.ruanyifeng.com/

 

 

查看原文